列表还是图标?信息架构的效率与满意度研究
桌面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列表、图标。每个人都有偏好的形式,或许从刚开始使用个人计算机时就已经养成习惯。从使用习惯角度,列表或图标孰优,每个人都能分析个所以然。但从人因工效的角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这篇发表在人类工效学杂志的文章《不同类型信息架构的工效学研究》,就考察了不同类型和深度信息架构设计对操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影响。
1. 摘要
研究采用实验法比较了菜单信息架构和图标信息架构以及 2 层信息架构和 3 层信息架构之间操作绩效和满意度的差异。
- 共有 17 名被试参加了实验,被试的操作任务是菜单选择或者图标搜索。
- 结果是用户在使用 2 层图标信息架构的反应时最短,主观满意度最高。
- 作者的结论是浅层图标形式的信息架构的操作绩效和主观满意度最优。
文献下载地址(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IAO201603008.htm)
2. 讨论
2.1. 什么是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的有四种形式:线性、层级、矩形结构、自然排列。[16]
线性和自然结构容易理解。层级和矩形结构如何区分曾经很困扰我,后来使用笔记类产品时突然明白:层级结构就是文件夹管理,矩形结构就是标签管理。层级结构的信息有唯一的分类、唯一的查找路径,而矩形结构的信息可以通过多个 Label 筛选。例如:商品可以通过价格、销量、评价三个维度筛选,是典型的矩形结构;设置菜单是按分类排列,就是典型的层级结构。
这篇文章研究的图标或菜单,其实是层级结构的一种形式。
2.2. 研究对信息架构设计的启示
- 信息的排列应当扁平化,如果必须分层级也要尽可能少。
- 分层级时,可以透出次一层级的信息,有助于提高查找速度增加用户满意度。
- 选择那种形式,目标都是降低用户的信息加工负荷,减轻认知资源消耗。
2.3. 图标始终比列表更优吗?
在工作中,曾经尝试过把“我的”页面的列表改为 9 宫格图标形式,目的是把功能尽可能集中在首屏。当时普遍的思路是,首屏的点击率会高于第二第三屏。虽然这个思路普遍是对的,但看结果大部分功能的数据下降了。
复盘分析时考虑可能的原因是,图标的检索扫描方式是“Z”字形,而列表是直线检索路径更短。同时,在检索“我的”页面的功能时(如关于我们、通用设置、推荐给好友),多数用户是以名称为线索。图标结构的名称往往小几个字号,需要消耗更多认知资源。
图标利于快速定位,文字利于检索,后来“我的”页面就改为带图标的列表了。
所以实际工作还是需要根据情况判断,不能直接套用结论。
3. 总结:如何运用到工作中?
- 列表与图标的使用:
- 考虑使用列表形式:
- 内容固定且使用频率低,用户往往使用文字检索的内容,如设置。
- 有明确线索的内容,如通讯录a-z的顺序
- 考虑使用图标形式:
- 新异内容,需要吸引用户点击查看的,如新功能推荐
- 需要快速定位打开,同时信息数量又大的,例如手机桌面、功能面板等。
- 信息架构确定或不能改变时,还可以通过透出使用高频的信息进行优化,目的是降低用户检索时需要消耗的认知资源,以达到降低反应时,提高主观满意度的目的。
- 如 iOS 半透明的文件夹,会显示次级的 App 图标,用户可以通过文件夹的样式分辨文件夹内有哪些 App 并快速选取。
- 又如列表结构,左侧可以增加 icon 方便寻找常用功能时快速定位,右侧可以透出部分次级功能的标题方便定位低频功能。我在现在的产品中,就在“设置”功能右侧显示“语言/Language”,这样即使英语用户在完全不懂中文时,也能尽快找到语言设置的功能。[17]
Notes
#17 思考:列表右侧信息的用途
我在MEET.ONE的“设置”功能右侧加了文字“语言/Language”,是受到 Smartisan OS 的启发,他们的做法是把语言设置放在设置页最底部,同时右侧显示多个国旗。 May.22/2019
#16 思考:信息架构和维度
四种信息架构,线性、层级、矩形结构、自然排列,其实就是1维、2维、有限维度、无限维度/无维度。 May.2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