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修理、设计、工匠精神
书里在讲什么?
周一时拿到快递,周三就粗略看完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三个问题,工作与思考、工作与休闲、工作与道德。
似乎技术和哲学的讨论很喜欢拿摩托车维修作为技术的代表,还有一本《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也是如此。可对于我们而言,摩托车是一个比较遥远的事物,很难有感性的认识吧。据说很多程序书籍都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作为参考书目,或许程序员们在工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设计也应当能找到共鸣吧。(笑)
动手与动脑
工匠精神的含义,在 Hi-iD 的文章中有详细的讨论。这本书也是在讲述这个问题,其中提到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的区别。蓝领往往被认为是体力劳动者,而白领被当做脑力劳动者。作者的观点是,其实蓝领的工作是结合了脑力与体力劳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里的人们指白领们,还有那些热衷于流水线的管理者们。
书中还提到纯粹理论的研究,并不会带来科学的大发展。反而是技术工人从经验之中,总结抽象出自然原理而后才促进科学的发展,例如蒸汽时代的到来就是得益于工人的发现。记得之前在上科学(物理)课程时,也有提到物理学是从经验中抽象出一个假设,而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到结论形成理论。那么为什么如今的初高中教育会轻视技术呢?
对于设计而言情况有些复杂。多数产品设计新人只是照搬他人的设计放在自己的应用之中,而不是根据具体情况借鉴后产生更好的设计,就像摩托车修理时按照维修说明上按部就班工作。他们磨练自己的技术,模仿其它人的设计,精通各种各样的软件。却没有真正的思考,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般。
设计中的思考,是综合各方面的限制和需求进行设计。比如是要用 Tab 栏还是汉堡菜单?设置是菜单内的一项或者在右上方留一个入口?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只考虑诸如“菜单项数目不多”、“这里东西太多了放不下”等肤浅的因素,而应当设想把功能或设计放进具体场景、用户、操作、平台、应用中时会产生的效果,分析比较利弊而后再作出决定。
原本还想讨论工作与道德感,工作与休闲,但写到一半突然不知道该怎么继续动笔。这样的文章是否对我自身有所帮助,是否对我的读者有所帮助?似乎都十分有限,而且充满了说教意味。或许凭我现在的阅历还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主题吧?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买这本书来看,十分有深度。
豆瓣《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