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我思考(1)我在哪

Jun.29 2014 23:00
六月快要过去了,抓紧时间在最后两天写点读书笔记。 之前在忙毕业论文,虽然总在参考书,但没能好好将一本书从头看到尾。终于论文结束了,也毕业了,这周就重新拾起了书本。

第一本看的是Don’t make me think,一般都叫「别让我思考」,倒是译名「点石成金」很少人用。好像很久以前就有这本书的电子版,也看过几页,但似乎始终没能从头看到尾。所以这回仔细看看,写点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的是网页设计、可用性还有一些工作经验的分享。虽然谈网页设计今天看来似乎有点老旧,这些年我们都开始谈论手机应用的设计。但理念是基本相同的,前些日子在新人群里也有前辈说这本书要反复看。

书的大致结构是:基本原则、案例讲解、可用性测试、其他。

主要思想是:简化设计的同时,让一切不言而喻。让用户不需要思考也能轻松使用产品。


然后从移动应用角度,探讨一下怎么运用书中原则吧。

1.网站名要出现在每个页面p46

平板应用可以参考这条原则,但在手机页面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似乎不太适合在每一页都出现应用名。但仔细看上下文,发现作者本意是要让用户始终知道当下还在我们的产品中。手机上除了显示应用名,还有几种可能的方式:

1)统一的UI风格,统一的标题栏。

像微博客户端,不论到哪个页面,顶栏和底栏都是相同的。在使用过程中,就明白虽然标题不同,但是在同一个应用中。

2)合适的动效

手机应用,能不全屏切换的就不要全屏切。像菜单栏在页面切换的时候保持静态,没有切换的动效,那么用户就容易将两个页面当作一个。当然这也有加快切换速度方面的考虑,此处不展开。

3)跳转提示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何让用户讲两个页面区分开来也是个问题。比如微信和微博就要考虑跳转到网页时,如何让用户明白这个网站和自己的产品没关系。除了前两个方法的逆向操作,还可以在跳转时增加一个确认跳转的页面。虽然这使得体验不佳,但相较于用户把其它网站当作应用的一部分,带来各种损失而言,跳转确认这种方式还是值得考虑的。(微信、QQ都做得不错)


说到应用内嵌网页,网页是自家的就算了,之前帮某应用做可用性测试时,发现他们竟然内嵌了其它家的网站。用户直接把那个网站当作了应用的一部分…吐槽无力。


别让我思考(2)可用性测试




Notes